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 返回列表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

概括我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节能减排重视不够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多是围绕重点工序、重点设备、重点企业以及重点行业开展,对上下游企业之间衔接、行业间协同耦合、工业与社会间生态链接等系统节能减排重视不够,大大制约了系统层面节能减排潜力的释放。

2、节能减排困难和问题有这样五点: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央提出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

3、一是认识不到位,企业负责人关注生产经营多,对节能环保重视不够。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落后等情况依然较为严重;二是企业数量多,而且较为分散,资源消耗量及污染排放相对较少,实施节能降耗措施及环境监管较为困难。

4、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5、节能减排是中央的一项政策,各级政府在落实当中有些也是有硬指标的,如用电用水量。之所以在落实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执行硬指标过死,不考虑实际情况。

6、节能减排工作国内外差距 总体看,我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差距很大。

节能减排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

资源综合利用:要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服务三个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1)节能减排方面:节能减排技术滞后,节能减排措施不够全面,节能减排管理不到位,节能减排实施不力。

当前土木工程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1对节能型住宅建筑缺乏正确认识 从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的开发商以及施工单位都没有对节能减排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虽热近年来,将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进行了更广范围的推广,但是很多人员还是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很多工程中都并没有及时的将技术进行调整。

从整体能源结构来看,加快发展核电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确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决心,核电的工作力度正在加大,未来核电的比重和速度应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 核电的发展不仅限于沿海地区,还应逐步向中部地区扩展。 节能减排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加强高校水电节能管理,不仅能节约能耗,降低学校办学成本,而且能引导师生养成勤俭节约消费习惯,带动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文章概况了目前高校在水电管理方面存在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措施,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解决问题措施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受挑战:不节约用电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包括节约用电。否则,未来将会面临更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正确做法当然是减少公共能耗,比如有些街道的路灯没必要整夜的光亮,有些区域不必要过度“亮化”,公共机构禁用空调(如西欧各国从法律层面上规定政府等公共机构不允许使用空调,值得中国借鉴)等。除控制这些公共机构的能源外,采取一些高科技设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节能减排工作国内外差距 总体看,我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差距很大。

社科院:应当平衡减排与经济增长 据了解,一般在经济加快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速将加快,这导致节能目标和环境目标完成的压力较大。但是如果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则经济增速将下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袁富华告诉记者,单位GDP能耗下降和单位GDP碳排放下降,基本上是同步的。

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仍落后于时间进度,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NH3的制取方法及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合成氨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的耗能大户,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能源战略中,也承受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面临着艰巨的降耗减排任务。

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准确把握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及时获取气候系统监测数据,是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的气候系统观测严重滞后,已成为限制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瓶颈。